2014年以来,教学工作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职业教育理念为引领,积极践行产教融合育人,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部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完美收官水利示范院校建设,开启水利优质校立项建设
2015年初,学院完成了全国水利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建设方案》《任务书》中所提出的水利工程等5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以及校企合作机制、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3个院级层面项目建设的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验收,成为第三批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学院自此迈入后示范建设的新阶段。经过三年建设培育,2018年,学院又以高分通过获批全国优质水利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体制机制创新与综合改革等9大建设项目,进入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新时期。
二、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建设引领人才培养工作全局。学院高度重视专业规划与建设,编制学院《专业发展规划(2015-2019)》。紧盯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集群结构,形成了五个教学系一一对应五大专业群的专业布局,切实提高了专业与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教学资源的共享度和社会的认可度。研究制定学院《专业动态调整办法》,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施专业分级评价,逐步淘汰、调整和改造“红牌”、“黄牌”专业,重点支持发展“绿牌”专业,持续优化学院专业结构和专业发展质量。
以国际化视野指导专业发展。进一步推进以悉尼协议为指引的国际专业认证试点,持续推进6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深化与美国贝茨学院的专业办学合作,开启与美国圣马丁大学的办学合作,努力拓展建筑设计、工程造价专业等专业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使专业成为有国际视野的全面育人平台,吸引更多有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学子。
三、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贯彻落实《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制订分年度学院《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弹性学分制,各专业选修学分达到40%;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实施小班化教学试点;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鼓励广大教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翻转课堂、移动教学平台辅助等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利用慕课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探索,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因材施教,实现“智慧课堂”。
加强学生学业管理与指导。做好专业教育和专业文化教育;落实学业预警制度,坚持预警名单公布、预警档案建设、预警学生辅导帮扶等工作;逐步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在专业认识、选课、专业学习、实习、顶岗等各个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的培养过程。
四、创新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2014年,学院试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行业优势,开设了水利类工程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大禹班,通过创新“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主体”的四方联动人才培养机制,搭建校企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近年来,学院相继开展了1+N(1个专业与多家企业)、1+1(1个专业与1家企业合作)、X+1(多个专业与1家企业)、1+1+N(1个专业、一个行指委与多家企业)等多种合作形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成立了大禹现代学徒制学院,对不同合作形式的培养模式实施统一标准和规范管理,打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同科”样板。
五、重视技能竞赛和交流,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每年定期组织完成学院技能节及省级赛事选拔赛,逐步形成“院级赛事强能力、二类赛事出成绩、一类赛事争荣誉”的技能竞赛体系,营造了“学技能、比技能”的良好氛围。2015年,参加全国水利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项,最高获得2个特等奖,比赛学生获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2016年,承办第十届全国水利高职院校“浙江围海杯”技能大赛,来自全国26所水利类院校的650余名师生参赛,学院共获得团体第二名1项,单项第一名1项,个人特等奖2项,个人一等奖2项,个人二等奖6项;2017年,承办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并包揽所有冠军,晋级国赛获得团体二等奖;2018年,承办浙江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获得2项团体一等奖,晋级国赛均获得二等奖。

成立大禹现代学徒制学院

举行”基于《悉尼协议》开展专业建设“合作签约仪式

举办第十届全国水利高等职业院校“浙江围海杯”技能大赛